《置身事内》观后感

R-C

标题

首先来剖析标题,“置身事内”一反“置身事外”的常态,由外到内,这种巧妙的反转抓人眼球,却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本书的要点——在中国这个大经济体中,中国政府“置身事内”,每一个中国公民也“置身事内”,要读懂中国经济,必须读懂中国政府。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关于本书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其实作者在“前言:从了解现状开始”里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全书的框架。

前言

本书注重现实,讲述的是中国的经济,由于其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我们生活在这个机体中,我们的发展有赖于对这个机体的认知,所以我们需要“置身事内”。

对于我们非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帮助我们通过国家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整体宏观有一定的了解,帮助我们读懂国家政经大事和新闻,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些门道,从乏味的政府文件中察觉出些机会。

写作框架

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

本书的主角是政府和政策,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

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财税与政府行为、政府投融资与债务、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最后一章“政府与经济发展”则是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读后感形式

说到读后感,乏味的概述令人失望,不如以问题的形式,从我们生活中,社会上,国际化中出现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从书中找到微观的解释以及自身的感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对自己所看所学加以实际应用。

问题

1.我国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就绕不开中国政府,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张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因此,需要先介绍一下中国的政府体系。

我国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五级政府管理体系:中央——省——市——县区——乡镇,我国政治管理体系的特点是“层层复制”、“条块分割,多重领导”,每一层级的机构特点都差不多,主要上上级管理下级,但里面的门道很多。地方官采用的是轮换任职,任期一般是3~5年,这就会出现“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升迁政绩搞新政策,搞招商引资。

地方事权边界与范围是由行政区决定,而权力又由信息决定,所以地方政府的权力其实是广泛的,其能调动的资源和行动远远超过他本身职能的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地方政府不止提供公共服务,也深度参与生产和分配。

地方政府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主要手段是“招商引资”。

当然,事权必然要求相应的财力支持,因为办事要花钱,没钱话说的再好也难以落实。所以要真正了解政府行为,必然要了解财税。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毛主席有句话,叫“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在1985~1993年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承包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衍生物),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收上来的税,交完了中央的,剩下的都是地方自己的,这就导致了中央变得越来越穷,地方却更加强大。但如果中央财政没有能力去支撑教育、国防、医疗,那么国家的富强就会变成空谈。所以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22%一跃变成了55%。

v2-bb744efbb678feae892f1c40e667bbc3_b

(分税制改革示意图)

但,分税制改革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却减少了其手头可支配的财政资源,所以地方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侧重在扩大税源这一方面。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地方通常会给予很多金融支持。比如以政府控制的投资平台入股,协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法律和政策协助等等。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土地的让出和开发所产生的“土地财政”,以及政府的“招商引资”。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实施,地方政府拥有卖地的决定权,而卖地的收入也归地方所有。

这里引用一段原文:

所谓经济发展,无所谓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土地本事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土地上的经济活动。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由此产生的能量不亚于科技进步,支撑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投资。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为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

现实世界中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和“政府”分界,只有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工业用地能带来税收,而且能创造就业,对于实现本地现代化也有促进作用,所以政府就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工业化生产后赚取这之间的收益。

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所以政府就会出资建城投公司,披着外衣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的隐形担保可以在银行大额借款,运用大量的土地所有权,招商引入资本,低价给企业或者地产商、工业制造业,或者大兴土木基础建设,将土地的价值翻好几倍,然后带来消费,带动地方发展和税收。

在这样的过程中土地被政府利用并资本化,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确实加速推进了现代化和工业化。

2.为什么房价那么高?

第一个原因,我想上上一个问题说提到的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了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要推进的阶段,土地被资本化,房价自然也就上涨了,而正如书中所说,这样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最核心的人,

第二个原因是现代经济聚集效应,经济活动及就业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随着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速度快,居民收入增长快,需求和价格上涨,推升房价。

第三个原因是供需失衡,土地流向和人口流向背道而驰,一些土地政策没有改变人口流向,为了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人们还是会不断地向沿海城市和大城市聚集,而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居住用地的供给速度又远赶不上人口增长,导致价格上涨。

第四个原因是政策因素,比如住房建设指标。中国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严格管理,这些指标无法跨省交易,面对大量人口流入,用地指却没有太大提升,大城市的房价自然高速上涨。

房价太高也会产生社会危害,比如增加个人按揭债务负担、拉大贫富差距、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消费下渗”)等等。

所以希望等我买房的时候房价已经降下来了吧!

3.我国的不平衡不充分?

大家也都知道,我国的主要矛盾以及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既包括了地区间差异、城乡差异、社会阶层差异、贫富差距等等,当然也包括投资和消费等经济结构不平衡。

首先来说地区差异,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南方比北方经济高,东部比西部发展好,而南方比如广东中不同的市县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调节、政治文化、发展规模等,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接着是城乡差异,这个其实也和地区差异密不可分,某个地区发展起来了,也会带动周围的城乡发展,像北京广州等地的一些县区都可以比得上其他省市了。

而社会阶层的差异又导致了贫富以及收入的差距和不平衡。

再说不充分,一个重要方面指老百姓收入占比不高,“获得感不够”。

4.为什么以前的东西和现在的东西明明是同一类物品,现在的物品更好更优秀,价格却远远比以前低,几杯甚至几十倍?

第一个原因是城市化的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以及消费能力提高了,看以前的东西当然就觉得便宜了。

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是技术进步和国产平替。2001年我国加入WTO,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成为全球第一,全球的产业链逐渐向我国汇集。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使得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制造业的进步,其中也伴随着国产行业的崛起,比如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在这之前,液晶显示面板等面板行业由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主导,大陆市场忽略不计,面板依赖于进口,这也导致面板原材料以及产品的昂贵。然后,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在政府的投资以及专业团队的创新攻破下,制造出国产平替,然后才有今天市面上液晶显示器的物美价廉。类似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由此可见,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5.中美贸易战?

简单来讲呢,其实就是美国是一个进口大于出口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出口大于进口的国家,美国收到中国产品的不断输出,由此有了中美贸易冲突。

上面讲到,中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借助巨大的投资和出口,短短十年间制造量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货冲击美国各地,美国工厂纷纷转移海外,制造业就业大比重下滑,导致了美国大量失业。同时,因为制造业是科技创新之本,美国也受到了制造业的技术冲击,

所以美国喜欢采取贸易保护和技术高压的举措。这样反人类历史潮流的方式只会是贻笑大方,毕竟全球化趋势无可避免。

当然,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国际失衡代表的是国内产能过剩,在这样的贸易顺差下,出口有利可图,国内的资源也有逐利性从国内的消费者向出口生产企业倾斜,更加剧了国内消费和生产的失衡。

感悟

阅读的结束不仅仅是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当然也必须从中提炼出可以学习进步的知识,我称之为“感悟”。

1.掌握信息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山高皇帝远”,书中讲到,信息优势始终是权力运作的关键因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或者说能以更低代价获取信息的一方,自然有了决策优势,因为实际权威来自于信息优势。

信息是具有复杂性的,掌握不同信息的人,看法和判断不同。而信息差又导致掌握比较多信息的人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所以,目前我们处于大学阶段,但很多人包括我是处于一个信息与知识比较匮乏的阶段。但我想这并不重要,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借此,我们应该扩充获取信息的渠道。

那么有什么方法呢?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新闻(软件、网址或者报纸杂志)。

图书馆和数据库(书籍,校线上图书馆有大量文献期刊会议以及论文)。

社交媒体以及网络。

论坛和邮件推送。

尝试对某一领域资源进行检索查找,拓宽检索能力。

2.自我激励机制

书中讲到政府官员有“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机制,经济学家也强调外部的激励机制内心的情感驱动。

那么,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建立这种激励制度,在没完成一个设定的学习目标后给予外部的激励和情感驱动,从而形成正反馈,给予自己学习的源动力。

3.实事求是精神

在书中,作者体现出的是一种“了解现状、才能依托现实提炼理论,避免用理论曲解现实,才能深入思考”的态度,并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而是在讲解他的一些看法和理论是总会先摆数据,用切实的数据引导,再用浅显易懂的实际案例对理论和文字进行解释。对于一些不确定或者不知道的领域知识,作者也是实事求是,吧弯曲夸大。

在这之前,我也有在《绍宋》读后感中讲到这一方面,对于问题,事务,我们总是要抱有实事求是、不扭捏作态、不弯曲现实的态度。这一方面,我也经常运用在对自我的思考中,直面自身的内心想法,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大胆批评,我想是有所进步的。

4.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本书更多想传达给我们的是对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我们常说的事物的两面性,这更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书中所说,政府的土地的资本化一面上加速了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但是一面上它也忽视了人文关怀,导致了社会问题;以及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一面上这是中国快速为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原因,另一面来说,资源向制造业倾斜,也导致了国内的消费与产出不对等等问题。

这种经常对事物的两面性的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理想与信念

书终末尾,作者也向我们传递了他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源自于旧制度的天崩地裂和新时代的风起云涌。

在宽阔的世界,做不狭隘的人。在大浪淘沙般的大学中中生存下来,理想与信念,我想是每个人所必须要有的,前些日子我自己也在纠结“未知结果”的努力有没有意义,现在想来是有了答案——干就完了,中华民族伟大发展史中,最不缺的就是奋斗精神,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要有“让自己、让国家、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理想信念。

写在最后的话

分享书中一些比较喜欢的话: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与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不要把博弈结果当成博弈过程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商与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成功了才是宝贵经验,失败了只有惨痛教训。产业政策有成功有失败,市场决策也有成功有失败,用一种成功去质疑另一种失败,或者用一种失败去推崇另一种成功,争论没有尽头。

书中其实原文引用比较繁多。

希望大家也可以来看看《置身事内》这本书。下面是它的PDF版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74KGbqJysma-2RjsrtdMQ?pwd=dsir

提取码:dsir

img

文章中有一些借鉴参考,在此放出出处:

在宽阔的世界,做不狭隘的人——《置身事内》读书笔记 - 知乎 (zhihu.com)